2022 年强,一方面是 2022 年基数低,另一方面是生活、生产正常化了,数据就是会好。挑一些数据来看下。
玉米产量增长了4.2%,接近了2.9万吨,和2018的低点相比,已经提高了17%左右,为什么和2018年对比呢?
因为2018年是贸易战的第一年,当时为了反击对手,我们对玉米、大豆、猪肉等农产品进行了反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玉米短缺,而且,17、18年玉米产量也是近十年里的最低值,随后的几年,我们自己加大了玉米的耕种面积,玉米这东西,耗水量比较大,给玉米浇水经常是从半夜开始浇水,浇到第二天上午,去年雨水多,玉米长得好,虽然有些庄稼地涝了、部分耕种面积让给了大豆,但是玉米总产量还是上来了。
另一个数据是生猪数量,去年全年出栏了7.2 亿头猪,其实不算多,历史上的 2014 年出栏了生猪数量比这还多,当年达到了7.35 亿头猪,从 2012 年到 2018 年之间,每年的生猪出栏量基本都在 7 亿头左右,所以去年出栏了 7.2 亿头生猪是正常水平,供给并不是很多,造成去年猪肉价格持续下行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1 是物流便利造成了生猪出栏到屠宰,再到上市的间隔缩短,2023 年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为 3.44 亿头,同比增长了20%,创造了历史记录,物流的便利让猪肉从养殖场到餐桌的时间极大的缩短了,市场交易的时候不缺少猪肉,那么猪肉就该低价。
第2 是餐饮企业变动太频繁,2023 年全年餐饮企业注销、吊销的数量达到了 126 万家,数量是 2022 年51.9 万家的 2 倍,这是餐饮企业的倒闭数量,每个企业都有数量不等的门店。2023 年全年餐饮关店数量 354 万家,2022 年是 291 万家,一些餐饮店铺关门就意味着一些餐饮店铺开门,2023 年全年餐饮新开门店数量是298 万家,这一开一关、从关到开的时间里,门店是没有的进货、销货、存货的,对猪肉等食材的需求是大打折扣。(餐饮数据来自于久谦中台)
第3 是前几年生猪出栏量下降后,各类企业都在补库存,每月的存栏量数据是公开的,企业间都知道彼此的生猪存栏量,为了争夺销量和市场份额,大家互相抢跑,压低了猪肉价格。
还有一个原因,是感觉上的原因,用数据证实不了的原因,是基层的可支配收入少了,未来预期弱了,开始节衣缩食过日子,造成猪肉的需求低了。这个原因是感觉,从各个月份的数据和全年数据都佐证不了,姑且一听吧。
再来说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这个数不算高,拿14年前后的数据做比较,15%、25%的增长也都有过,就是从18年之后,我们调转了方向,把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转移给了安全方面的投入,之后的几年的增长率都在5%以下。目前,绝大部分声音都在讲,要减少基础设施的投资,我反对,我希望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至少要加大对公路的翻新和停车场的建设,很多公路常年被大货车蹂躏,道路早就不平了,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同时,新能源汽车进入行业的爆发期,这一时期会持续很多年,买车是消费的第一步,开车是消费的第二步,停车是消费的第三步,如果买了私家车,而没地方停车,演变到一定程度,这会制约行业的发展。
从数据上来讲,截止2023年底,我们的私家车保有量是2.6亿辆,私家车普及率大约是18%,按发达经济体的私家车普及率都在50%以上,脚盆鸡的私家车普及率是60%,假设我们的私家车普及率底线%,不超过大鹅的私家车普及率36%,那么我们还会增加1.6亿到2.6亿辆私家车。一辆私家车占地面积大概是12平米,后面我不计算了,反正是需要不少地方!
另外,电动自行车也需要停车场,需要提供安全、便捷、廉价的服务,如果有安全、便捷、廉价的停车场,大家不会拎着沉重的电池回家充电,也不会从窗户飞一条插线板到户外充电了。
接着看制造业投资增长6.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加9.9%,高技术制造业再细分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4%、14.5%、11.1%,期待这些高增长可以换回高利润,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竞争,每个高技术制造业有两个龙头就可了,最多再加一个替补龙头,如果多了,会卷伤自己人的。
重头戏来了,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下降8.5%,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我大概的计算了下,商品房单价是10437元/平米,比2021年的10139元/平米涨了3%,比2022年的9814元/平米涨了6.3%,看过前面文章的朋友应该还有影响,我写过房地产的危急时刻是2022年4月到年底,当时那一波信心稳住了,房地产的危机就结束了,后面就是爬坡了。
必须重视的是,想让一个被打压的行业重新站起来是需要时间的,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大概率也是下降的。从数据的规律来讲,24年可能是下降3%左右,25年可能是上涨4%,26年可能是上涨10%,这就好像是行驶中的汽车把刹车踩到底,也克服不了惯性,多多少少还是要滑行一定距离的。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开发投资下降了9.6%,商品房房价上涨了6.3%,总投资下降了,单平米价格提升了,这一升一降,大家想到的是什么?
我讲数据嘛,要讲一个数据的规律,全年平均下来,商品房房价上涨了6.3%,这是平均值,前年底100万的房子到去年底就是106.3万了,但是,我们身边有很多房子在降价,降价这个都有体会,我不贴数据了,这6.3%是在有的升、有的降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才得出来的6.3%,也就是说,去年还有很多商品房升值幅度是大于6.3%的,升值的商品房把贬值的商品房价格硬生生的拉起来了,所以,如果有入场打算,一定不要着急,在打算购房的地区观察1年,再结合实际情况入场,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爱游戏AYX官网入口登陆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