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越来越多的头部房企由于“三道红线”等压力逐渐退出土地市场的角逐,与此同时,带有“建筑”“工程”字样的企业异军突起,如中国铁建从2021年的第15位跃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第2位。RCC瑞达恒研究院认为,建筑商凭借先天优势,出于抄底时机及盈利结构追求,正在成为土拍市场上不容忽视的生力军,甚至有冲击地产头部阵营
·以中国建筑为代表的央企巨头,已然成为新的“地主”。中建在一二线城市寸土寸金的地段重点布局,也同步印证了房地产行业变化系列深度观察(一)中观点——“实力房企争夺核心城市的优质地块”
·在传统房企项目明显减量和大型建筑公司进军房地产的双重压力下,中小型建筑商的生存空间或将受到挤压,需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对材料商而言,可重点关注大型建设承包商、尤其是央国企背景建设承包商的项目
近期热点短评《房地产行业变化系列深度观察(一):商品房回归经济价值,引领高品质居住新纪元》对2024年一季度高溢价核心区拿地情况进行梳理,中建、北京建工、中铁建等建筑领域央企成功斩获了众多优质地块。从2021年-2024年一季度中国房地产企业新增土地货值排名榜可以看出,在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的背景下,民营房企在土地竞拍中的活跃度逐渐降低,带有“建筑”或“工程”字样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排名越来越靠前(详见表1),这一变化或预示未来市场发展新格局。
RCC瑞达恒研究院认为,建筑公司下场做房地产开发商的驱动力在于其建筑施工业务的萎缩与对新增长机会的迫切需求。随着房企和城司的风险暴露和市场调整,作为乙方的建筑公司所承接的建筑工程项目大幅萎缩,在此背景下,建筑公司亟需进行业务策略的调整和转型,打造新的营收增长曲线。鉴于开发项目的利润收入相较于施工业务更为可观,建筑公司从乙方角色转向房地产开发商,通过自主拿地开发、直接建设的方式,有效弥补了因房企风险暴露而带来的业务缩减问题。
建筑系企业除了本身拥有深厚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经验沉淀,从典型建筑系企业如中建、中铁和中铁建三家企业的现金流来看,其资本实力雄厚,足以支撑企业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土地购置等前期大量投资费用的稳定支撑。
进一步梳理近3年建筑系企业在新增土地货值TOP100排名,我们发现,基建领域的佼佼者中国铁建表现不俗——2021年排名第15位,2024年一季度其排名跃升至第2位。若将中建集团视为一个整体,其拿地金额更是傲视群雄,稳坐首位。除了传统地产龙头中海地产,中国建筑旗下各局也在独立发展地产业务,比如三局的中建壹品在2024年一季度跻身第3位;一局旗下的中建智地,近3年均稳坐TOP100的席位,排名更是从2021年的96位攀升到2024年Q1的41位;二局的中建玖合、五局的中建信和、八局的中建东孚均逐步加码地产业务投入。中国建筑2023年的年报也指出,其新增土地货值位列行业第一(2023年全年新购置土地43宗,新增土地储备764万平方米,购地金额人民币1342亿元)。综上所述,中建在地产业务板块表现已经超越了保利、华润,成为业内的“隐形拿地之王”。
从地域分布的角度看,超九成的资源聚焦于一、二线城市,特别是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它们的合计规模超过了总规模的35%。中国建筑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持续在一、二线城市储备大量优质的土地资源,或将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坚实后盾和最强支撑。
截止当前,瑞达恒工程信息网合计收录45宗中建集团拿地地块信息,总建筑面积217万㎡,更多项目信息可以登录瑞达恒工程信息网查看。
鉴于建筑类央国企具备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的平台属性,其未来定位包括承接地方政府相关业务。当前市场环境下,出现了部分因债务问题导致停工的房地产项目。这些项目中的一部分,房企选择通过“工程抵款房”(即工抵房)的形式进行工程款结算,或直接将项目转让给施工单位。无论是出于主动策略还是被动应对,建筑公司垫资接盘地产项目并销售房源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ayx爱游戏体育官方网站
传统房地产企业的项目数量明显减少,大型建筑公司则纷纷进军房地产领域。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中小型建筑商的生存空间或将受到压缩。因此,RCCRCC瑞达恒研究院建议材料供应商应重点关注大型建设承包商,特别是具有央国企背景的建设承包商的项目。
RCC瑞达恒研究院将持续跟踪房地产行业的前沿动态,并发布系列深度观察文章,以供业界参考,敬请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